对婴幼儿的分离应循序渐进。有的妈妈怕孩子粘,选择偷偷跑出去,岂不知这对孩子的心理伤害最大,还不如明着告诉孩子,妈妈要离开几分钟。开始,每次只离开5分钟,时间到及时出现,慢慢地延长离开时间;2岁前后,儿童进入反抗期,他们会故意把自己躲起来一会儿,让大人找不到。这是孩子主动尝试独立、探索新事物的时候,也正是培养他们独立、适应分离的好时机。当孩子一个人探索、玩耍时,大人只需远远看着,不去打扰就行了。如果因为怕孩子受伤,而不断打扰、干涉他们的行为,时间长了,他们独立性差,依赖性强,将来更容易受到分离焦虑的伤害。
孩子初上幼儿园,家长应提前带他们适应新环境,熟悉同学。正式入园后,有些家长不放心,偷偷回来看,老师常常很反对,其实,从心理角度看,家长陪一段时间,让孩子慢慢分离,效果会更好。另外,可以允许孩子带上一两件家中的东西上学。这种东西在心理学上叫过渡性客体,只要不总是同一件物品,不用担心孩子因此而恋物。
缓解青春期孩子的分离焦虑,关键还是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。一个人的独立性说到底还是安全感,只有家长平常给予孩子充分的爱,让孩子知道家永远是安全的避风港,后方越强大,孩子才越敢到外面的世界探险。当然,分离前,家长还应对孩子多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技巧的训练。
空巢家庭的父母应与分离的孩子多联系。既然彼此的心都在思念对方,那就说出来,物理上的距离反而可以把以前在一起碍于面子不能表达的内容,表达得更充分。有些妈妈觉得孩子第一次出远门,自己应该忍着,免得他在外分心。其实没必要,与其干忍着分离的痛苦,不如做点什么,比如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,寄给孩子;或者把想念的哭泣录下来,有机会给孩子听听,彼此的心反而可以贴得更近。